一种对身份的表达、一种理解空间的方法、一种将物体转变为感受的炼金术,一种可以被用于纪念、震慑、实验、解放、唤起情感的艺术形式——雕塑。
如安东尼·葛姆雷所说:“雕塑的基本前提是物质至上,因而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重要方式”。
与传统雕塑的稳固、静态、不朽的气质相比,年轻一代女性雕塑家们的作品经常强调偶然性、脆弱性和非永恒性。这些艺术家大多是80、90后,城市生活中紧张与挤压的肉身经验,对身体与性别的审视、对生活空间、自然空间、内在空间的重新理解,都给她们的雕塑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现成品、拾得物并非雕塑领域的新鲜话题,1913年,杜尚把一个车轮子安装在了白色的板凳上,取名《自行车轮》,虽是两件极其平凡、未经修饰的生活物品,但却如同工业时代的化石一般,成为了重型机械世界的一个写照。
材料自身所具备的属性就是一种语言。
出生于黑龙江大庆的90后艺术家张移北在早期作品中经常选用与公共设施、工具相关的材料,如铝制高压锅、加热管、水管、钢丝轮等等,看似“公共”的物件实则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管道,让彼此陌生的人们分享同样的能源和经验。张移北 《身处绝望之巅》 407×33×7cm/68×74×56cm张移北《花瓶》46×46×84cm/33×68×24cm张移北 “卧读:囚徒、情人与间谍”展览现场 七木空间 2019图片致谢:艺术家及七木空间而这种隐秘的交集,在节奏极快、人际关系淡漠的大城市生活中又往往被忽略。张移北的创作通常不存在特定的主题,也没有具体的叙事,更多的是通过材料在空间中的组合、切割与挪移,表现对个人观察和内在状态的探索。张移北 《Sophia》 142×60×22cm、8×13×7cm过独木桥般的小心翼翼,保持平衡的艰难、被拖行的无奈……艺术家经傲的作品经常能够通过材料的组合调动起人的本能感受。
艺术家经傲
经傲 《一种比喻》 80×27×28.5cm
艺术家关注的并非材料本身或是最终的形态,而是材料和材料的形成的抽象关系。
材料、声音或颜色叙述了艺术家的身份和其在当下的生命状态,“在整合和重新消化这些物的过程里,就会生成一个所谓的故事,但它会以中性的方式表现出来。”
经傲 《隐藏的权利》 186×120×140cm 铁、铜、玻璃钢 2023自由流淌的树脂、被风拂过似的紫铜板,动物皮毛一般的绒线……任莉莉的作品营造了一个回归自然的梦幻情境,这既是真实与想象的融合,也是一次逃避现实的契机。“世界在建造,而我们自身的空间却与此同时,不可幸免地与周遭一起破碎、瓦解和衰败”,但作品中那些流动、可塑、柔软、非标准化的元素和属性,却提供了舒缓的疗愈感受。任莉莉 《聚合-分离02》 尺寸可变 大理石 2022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魔金石空间
任莉莉 《蜕》400×200cm
网格、绒线、硅胶、羊肚菌、蛇蜕、莲子 2022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魔金石空间
任莉莉《落日如灼伤》 尺寸可变 紫铜板、大理石、羽毛 2022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魔金石空间
正像我们这个“解构与结构并存且相互钳制的社会”,过载的信息、生活的城市、记忆的碎片,都是多种元素拼贴堆叠的产物。在艺术家关小的作品中,陶瓷缸、宠物链、灯具、绳索、摩托车把手等日常用品被抽离语境、去除材料本身在功能上的意义,成为视觉的元素。
艺术家关小
关小将逻辑上并无联系的物品进行拼贴和并置,形成新的人造物,整洁匀称,令人费解又觉奇异。正如拼贴画一样,这种雕塑上的“拼贴”强调视觉上的美感、冲突和实验,非现实的重组和叙述手法具有游戏的趣味。都市环境对人的压抑和异化一直是艺术家张如怡关心的问题。她经常利用现成品、装修材料、以及不同植物的嫁接完成对空间的介入。从现实环境抽取而来的瓷砖、混凝土、柱子、仙人掌等等被张如怡调度到充满张力的场景中,凝固之物成为了身份与情感的象征,具象地提示了当前社会中个人存在的两难境地。
艺术家张如怡
张如怡《浸泡景观-2》 75×47×28.5cm(含底座和灯)混凝土、玻璃缸、LED灯、过滤器、加热棒、
改装木制凳子、锡纸、金属 2022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UCCA当代艺术中心
仙人掌是张如怡作品中的“经典”元素:混凝土浇筑的仙人掌与钢筋缠绕,与拆迁碎石并置、被“养殖”于温室与鱼缸……无论是通过雕塑复制仙人掌的沉默与凝固姿态,还是将仙人掌置于不同的空间情境中,艺术家都在试图准确提炼出城市中个体的内在情绪。张如怡《一株-VC》42×30×20cm混凝土、瓷砖、木板、金属 2022图片致谢:艺术家及东画廊
混凝土、瓷砖、铁、泥土、花盆及植物现成品(仙人掌)2016同样是从都市和自然场所中汲取形式,用雕塑探讨人与城市之间、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艺术家于吉持续多年的系列作品“石肉”由代表人类形态的具象混凝土雕塑组成,不完整的肉身通常没有头和手脚,由铁骨架支撑或以钢筋缠绕,粗砺的质感中透露出肉体的缺憾。破损、悬空和无所依成为常态,影射着人在都市生活中的艰难处境。
艺术家于吉
于吉 《石肉 - 雷玛 雷玛 2202》 上纽ICA展览现场 2023 于吉 《一件未完成的雕塑》 混凝土、铁和木材 2021
木木美术馆的娜布其个展刚刚开幕,回顾了这位80后艺术家10年以来的创作生涯。没有过度的情感流露,也没有晦涩的观念表达,她的作品邀请你缓步上前,在一个严谨的构造面前,感受自身的尺度和运动。无论是底座上的《空间外的风景》,还是有“游乐场”性质的《混杂结构》、《爬坡》与《冥想室》,艺术家娜布其的创作始终在讨论空间和人在空间中的感受。
艺术家娜布其
娜布其 《空间外的风景No.4》 400×80×10cm高度变化、内外的分割,半开放或半开放的空间、无法跨越但能将视线投放过去的栅栏……娜布其结合建筑元素,通过对尺度、曲直的控制,营造出沉浸式的空间叙事,并向观众发出邀请,为其提供停留、行走、穿过、观看等体验。“娜布其:一切都回到了开始的地方”展览现场 西岸美术馆 2022
“娜布其:绿幕游戏”展览现场 木木美术馆 2022同样是对空间的界定,如果说娜布其的作品关键词是“建筑感”,那么艺术家刘符洁的作品则充满“线条感”。网状、线状的金属材料让她的雕塑带上轻盈通透的气质,艺术家如同在空间中作画,雕塑自身不占据太大空间,却界定了空间。刘符洁 《旋转蹊径》130×80×100cm 铝、不锈钢 2023刘符洁 《裙,裙撑和披风》 68×198.5×48.5cm
树脂、不锈钢、流苏、手工艺品、动物骨骼、油漆 2023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CLC画廊
轻薄、细腻、透明、薄如蝉翼,这是艺术家胡晓媛经常在作品中使用的材料——绡,她曾把绡包裹在木头、石榴、面包之上,然后在生绡上用细墨线画出物体表面的图案。胡晓媛 《石疑 / 再见,永恒 六》 138×88×230cm使用过的废钢筋、太空铝板、古生物粪便化石、珊瑚石、绡、墨、线、铁丝、混凝土、纱布、竹管、没药、人中黄 2022胡晓媛 《静置世 一 》(局部)338×50×48cm 然而,绡完美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种血腥的东西——“煮茧和缫丝的过程相当于把蚕活活煮死,然后把茧生剥出来,这样才能得到延绵不断的生丝”。美丽背后的压抑,轻薄背后的沉重,不止是绡,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女性命运的隐喻。生命以生命为食,女性用身体孕育,却常常被束缚于家庭与传统中,被蚕食和被牺牲。艺术家对“轻”的迷恋,实际上源于对“重”的感知与共情。胡晓媛《无题 六》(Untitled No.6)45×32×32cm 80后艺术家张一也曾收集不同人的头发,连成一根细线,串联起珠宝,散布于展厅之中。纤细、不显眼的发丝肩负起真金白银的身外之物,形成锁链,仿若一则“脆弱宣言”,提示出“命悬一线”的易碎与偶然。
艺术家张一
张一 《财星旺 达八方 富高照 门庭闹》
尺寸可变 头发、珠宝 2021 工作室画廊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工作室画廊
与娜布其等艺术家专注于描绘非生命和几何机构的作品相反,还有一类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有机生命、细胞、血液、或是动植物的生命力。她们让身体回归雕塑的形式语言,因为身体才是与人的经验最密切的东西。90后艺术家廖雯的创作核心始终围绕身体经验与状态,早年对木偶的研究与学习,让她对关节、骨骼、动作的衔接与制衡格外敏锐。在她的作品中,生命体的脆弱、不稳定、韧性与意志力,与性别文化、女性身体与自然节律中的呼应等主题相互交织,显现出刚柔并济的质感。
艺术家廖雯
如果说廖雯对与身体状态的表达趋于具象,艺术家王玉钰则更加侧重于捕捉肉身所散发出的那些迷惑而混沌的气息。 她使用硅胶,织物,金属,有机体等材料去“构建脱胎于生命体的另一具躯壳”, 软性材料反叛雕塑中的坚硬材料和竖直线条,不同的材质携带着不同的个体情感,企图唤起更为亲密的感知与对话。
艺术家王玉钰
硅胶、布料、丙烯、棉线、石膏、纸浆、乳胶、树脂、铝板、铁丝、不锈钢 王玉钰 《在所有的凹陷里填上眼泪》200×150×50cm铝板、硅胶、铁丝、不锈钢、胸罩、胸罩搭扣 独版 2021无意于形象留存、追求不朽,年轻一代的女性雕塑家们以一种新的物质名义观看世界,向内,向肉身,向感知,向附近。
被压抑的情感,被束缚的身体,被忽视的创伤,需要被看见、理解、信任和表达,而这正是她们正在做的。
艺术家们将个人的经历转化为一种疗愈的体验——不仅让她们自己得到了疗愈,也能让所有人获得疗愈。